四川外国语大学
关于印发《四川外国语大学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川外发〔2019〕21号
校内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全国/全市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学校制定了《四川外国语大学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经2019年1月17日第2次(总173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将“行动计划”印发,请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项分解任务,确保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鼓励教学单位围绕某一个或几个方面重点开展改革试点并及时总结经验。
特此通知。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年3月5日
四川外国语大学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
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重庆市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专项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重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助推我市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突出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前沿地位,努力构建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早日建成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从规模、结构、运行、支撑保障机制等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若干核心要素着眼,加大本科教育经费投入,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办学条件,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着力解决“领导注意力聚焦不够、教师精力投入不够、学校资源配置不够、教学方法与激励机制创新不够”等影响本科教育“上水平”的关键问题。经过不懈努力,学校本科教育“四个回归”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更加成熟,外语专门人才与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以外语学科专业为龙头的本科专业体系更加优化,一流专业建设成效明显,努力建成2-4个国家级、4-6个市级,8-10个校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50门左右各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20门左右全英课程,编写15门左右高质量教材,培育市级以上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引领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学生学习成效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人才;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更加先进,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工作更加扎实,学校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国际化人文优势更加突出,全面服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办学目标。
三、工作重点
1.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立德树人根本标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队伍“双带头人”制度,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
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道德与社会责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课“一体两翼三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投入,引进10-15名高素质思政课教师,推动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与教学方法全员培训,开展独立的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单列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与教改项目,全面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大融合,各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努力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好20门左右各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打造一批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2.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行主辅修制,践行复语、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分制,设立跨专业选修课,在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推动卓越人才教改班项目建设,建设10个左右教改班项目,打破专业壁垒,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
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修订或增补转专业、交换生管理、级别考试、学分互换、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竞赛活动与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制度,建立现代化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推行诚信档案制度,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发展。
适应新的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要求,推动课堂教学革命,通过大规模在线课程建设、翻转与对分课堂教学改革、购买精品网络在线课程鼓励学生自学等方式,改变传统以教师教学为主的方式,构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效率。
通过建立评学系统,搭建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系统,全面推行过程考核和考试多元化改革,形成过程管理模式和灵活考试制度。严格执行学分制考试制度,取消清考制度;严格执行学习和考试纪律,适当增加学生学业压力,严把学生出口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写作、答辩等全过程管理制度和监管力度,进行毕业论文查重、互评等工作,全面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强化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围绕学生的知识应用、表达沟通、组织协调、写作创意等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全面加强实践育人,构建课程实践与课外实践、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体系;专业实践学分不低于20%,打造实践教学周特色项目,每一个专业建设至少1个品牌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认定实践学分;制定集中实习和实践课时绩效认定制度,每年投入800万元左右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导师制、实习指导老师待遇,强化实践、实习指导过程监督,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对标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标准,力争建成市级项目。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建设市级创新创业示范中心、创业项目孵化园、多语种跨境电商双创中心等平台;每一个学院打造1个创新创业师资和指导团队,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丰富课程体系,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每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养成批判性思维,善于提出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严格执行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资助及奖励办法》《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奖励办法》,加强创新创业竞赛资助力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允许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鼓励教师结合科研项目开设创新类课程。
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建立符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人文经典与批判思维、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科技革命与技术批判”五个模块的通识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出台通识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强化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建好重庆市美育示范高校项目,强化体育项目制教学改革,加强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综合教育、素质教育,提升本科人才的综合能力。
严格执行教材管理制度,选用马工程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加强外文原版教材管理;加大教材建设投入,继续设立重大教材建设资助项目,出版一批高质量、有影响,适应现代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体现科学性和前沿性的教材。
强化二级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学院工作实现“四个回归”;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举行授课大赛、微课大赛等教学竞赛;加大经费投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推出重大研究成果,举行本科生学术论坛,反哺本科人才培养。
3. 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要求细化落实到师德教育之中,严格执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健全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考评作为职称、年度考核、绩效考核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养成教育提升计划。
严格执行高职称、高层次人才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要确保有更多高职称教师进行教学;通过评教、听课、教学秩序检查等环节,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管和督导,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对上课精力投入不够,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清除“水课”,打造“金课”和优秀“示范课”。
加大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各二级院系教师发展分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和教学法改进培训,实现培训全覆盖,使“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等先进教学方法,慕课、微课等数字化教学模式得以全面推广。各二级院系对于评教结果比较靠后的教师,要严格进行培训,并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跟踪,对于培训后仍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转岗处理。
加大投入,完善教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完善教师发展培训激励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教师学历培训、海外培训的支持力度;继续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健全分类评审机制,把教学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打造教学型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加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解决对教师评价“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问题。
4. 全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深刻认识学科与专业一体两面、互相促进的关系,强调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作用,利用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重点学科建设,根据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推动专业集群发展,建设一批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校、市和国家三级一流专业体系,全面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推动学校法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积极参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项目申报与建设,培养卓越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
围绕一流专业建设,加强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级、市级优质课程辐射示范作用,大力推动课程在线化建设,结合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打造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英优质课程和全英示范专业。
严格实施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2019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细化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毕业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及时修订课程大纲和专业教材,加强专业质量建设,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优化专业结构,合理控制专业总量,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重庆及西南地区经济社会需求,发展人才急需和紧缺的非通用语专业,积极推进“重庆非通用语学院”建设;结合大数据和智能化的要求,推动传统专业转型;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戏剧影视学、社会学、旅游管理等学科专业应用转型并向其他有条件的专业推广。
建立市场需求分析和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完善招生计划调控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就业质量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特别是国家和重庆市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趋势,引导专业建设和结构动态调整;结合《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促进“招-培-就”互联互通,按“增、减、停”调整原则,推动专业动态调整。
5.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
加大投入开展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建设,建设学校统一管理的智慧校园平台,推动各类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全面实现数字化升级改造,整合各类数字教学管理系统;每年投入经费1000万元左右进行智慧校园与智慧教室建设,投资1000万元左右进行各类实验室信息化、现代化改造,投资500万元左右进行数据资源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平台,打造良好的育人硬件环境。购买语言、传媒、商务、法律、社会工作等各专业数字资源和虚拟仿真实验资源,自建50门左右在线课程,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积极参加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重庆市高校慕课建设平台等机构,丰富数字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全面推广“雨课堂”“学习通”“云课堂”等移动学习平台使用,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线上学习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构建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智能教育模式。
6. 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与中国外文局、重庆市政府外事办、重庆市商务委、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旅发委,沙坪坝区政府及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全国外语院校协作组联席会议机制、重庆市高校联盟协同机制,开展各类校际合作;推动应用转型专业产教融合转型,建设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积极推动国贸、金融、审计、物流、广告、电子商务、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与企业联合办学,构建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法律、新闻、学前教育等与司法部门、宣传部门、地方教育部门和机构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整合各类资源,构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平台和实习、实训管理系统,打造品牌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提升实践教学的育人质量。
强化科教协同育人能力,用好用足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研究院、重庆国际战略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院、重庆市教育法治研究中心、重庆市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大数据舆情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大量吸纳本科生参与应用型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举行本科生学术论坛,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会,培养本科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思维、逻辑演绎、综合表达能力。
深化国际合作育人,进一步扩大与境外合作高校的数量与规模,提升年度出境交流学生数量,扩大来校留学生规模,促进合作高校进行师资交流、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鼓励教师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承办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办好现有“商务英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申报其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7. 全面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围绕审核评估“五个度”,“即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度和结果的满意度”进行考察,利用“放管服”政策,进一步发挥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的作用,建立政府、行业、学校三方协同评估体系,确保质量评价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施。
对学校本科教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管,定期发布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加强对教学单位的绩效考核与质量评价。针对本科教育中还存在的“四个不到位”问题,全面开展对教学工作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等的评估整顿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学习过程管理、教师师德师风考评等。
结合学校《“十三五”建设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和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体系,加强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设。重点任务的牵头部门要对负责内容加强监控和过程管理,学校采取任务考核、中期检查、年度检查相结合的评估检查制度,并通过专题研讨、讲座等形式纵向对比,公开持续改进情况,加快建立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对接行业动态需求,各牵头部门要密切关注行业认证标准,及时反馈、调整、处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形成本科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
四、保障机制
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
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本科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校领导、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院系)、以及教务处、教育发展研究院、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人事处、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留学生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以本为本”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工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以及具体任务的检查、落实,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与高质量完成。各二级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各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建设实施方案的落实,逐项分解任务,落实主体责任,确保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加大各方面投入,确保资源配置
根据学校建设规划和发展需求,切实加大本科建设投入、教学经费投入和相关配套基础投入;统筹各级专项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学校资金资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在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探索科学化的资源分配制度,并结合各任务板块的产出进行有效评价,建立多维度决策辅助系统,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3. 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典型示范
人才培养是学校发展之本,本科教育则是学校建设之基。全校各单位各部门要注重加大统筹协调和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深刻认识“高教大计,本科为重;本科不牢,地动山摇”的本质,以本科教育工作为中心,加强沟通交流,紧紧围绕“校领导聚焦本科教育、教师精力投入本科教育、资源配置本科教育、硬软件建设服务本科教育、创新改革首先在本科推进、育人质量首先在本科体现、发展战略与办学理念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在本科确立”的工作要求,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本科教育上水平。在建设落实过程中,要注重收集总结,选树改革落实工作突出的先进典型,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交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